守望家风

《守望家风》第一集《家·国》

稿件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 2019-03-27 09:43:22
分享至:

  

  第一集 家·国

  家,是一个让人牵肠挂肚的地方;家风,是一个家庭及至一个民族绵延在血脉中的基因。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有了家风,记忆可以留存,时空可以跨越,亲情可以守望。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重视家风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重要标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同构已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东方智慧。

  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

  每逢初一、十五,年逾花甲的老人郑定汉都会穿过这层层院落,来到家族祠堂前,敲响这口古老的大钟。

  钟声悠扬,余音绕梁。

  沿袭先祖,晨钟暮鼓,郑氏族人一敲就是600年。

  “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这副由明代大儒方孝孺题写、镌刻于郑氏祠堂的楹联,道出了郑氏家族“江南第一家”的历史由来。

  明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

  一向温良敦厚的郑家六兄弟,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争执不休,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当朝丞相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的余党,在南京当差的郑濂也被卷入其中。兄弟几个争相赴死,只为挽回大哥郑濂一条命,为整个家族洗脱罪名。最终,小弟郑湜决绝地走向了莫测之途。

  一纸“斩立决”呈上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案头,可这位开国皇帝手里的朱笔却迟迟不能落下。

  元末明初,朝代更迭。如何尽快实现国家大治,是朱元璋念兹在兹的一个大问题。想到郑氏一门鼎盛时期,上千口人同吃同住,却秩序井然,并且子孙后代如此义薄云天,竟然争相替死。朱元璋果断地说:像这样的人,是不会从人谋反的,转而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不杀郑湜,将其封官为左参议!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朱元璋正是想以此举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以家治助推天下大治!

   郭文斌(宁夏作协主席):朱元璋他心时里很清楚,因为中华几千年的逻辑,《孝经》里讲得很清楚了,它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说,一个人如果他真的有孝心,孝敬自己的父母,他连怠慢别人都不可能,他连厌恶别人都不可能,他怎么还会造反呢?

  让我们循着历史幽深的甬道,寻找 “江南第一家”的鼎盛密码。

  浦江郑氏一世祖郑绮生于北宋徽宗重和元年,即1118年。“靖康之难”后,面对国破家亡,为振兴家业,郑绮以《春秋穀梁传》为范,在家族内部提倡“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尊师重教、和为贵、善施与”的美德,力主阖门共居。至洪武年间,郑氏家族遵从祖训,已累世同居共食三百多年。

  郑氏一门谨守“以孝治家,耕读传家”,其欣欣向荣的气象、美名远扬的孝义家风,厚德流光地影响着四邻八乡的人们,在当地积累了很高的名望。

  走进古朴盎然的郑氏宗祠,朱熹等历代名人大师题写的匾额、楹联让人目不暇接。当然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牌匾以及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苍劲古柏。

  当年,面对前来谢恩的郑氏族人,朱元璋问道:“何以治家?”郑氏族人回答:“谨守祖宗成法,因以家规进。”朱元璋听后喟然长叹:“人家有法守,尚能长久,况国乎……”

  郑氏族人所言的 “祖宗成法”,就是《郑氏规范》。这一《规范》是由郑氏五世祖郑德璋,怀着“以法治家”的宗旨倡议编修,之后由明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宋濂补充完善。

  宋濂,一介布衣, 51岁受到朱元璋的赏识,应召入京,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早年就读于郑德璋兴办的私塾“东明精舍”,后又在此执教二十余年。他将自己的儒家思想渗透到了《郑氏规范》中,整理出家规家训168条,并带到南京,对明代典章制度的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家之规影响一国之法,一门家风影响社会风气,这其实就是隐含在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中最大的文化密码:家国同构,千古一脉。

   钱文忠(复旦大学教授):我们过去讲,在家为孝子,出门为忠臣,没有不是孝子的忠臣,古人历来把“臣子”两个字同构的,在家的儿子和作为担任传统社会国君的臣是一样同构的。所以家和国也是一样的,我们把家放大了就是国,国是由很多家组成的。

  正是在《郑氏规范》的指导下,朱元璋立国初年,郑氏家族已经成为规模宏大、人口众多、世人瞩目的江南名门望族。历经元、明、清三朝迭代,郑氏家族为朝廷输送了县以上至中央官吏共169人,无一人因贪赃枉法而被罢官。

  郭文斌(宁夏作协主席):《郑氏规范》里面第八十八条,它讲到说: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消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谁敢?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我们今天人不太理解,说不入祖坟就去公墓好了,但对于古人来讲不得了,因为华夏文明不是鬼神崇拜,是祖先崇拜。古人认为我们的生命从祖先的河流里来,最后一定要回到祖先的河流里去。如果我们不能回到祖先的河流里去,不能进祖坟,那就会成为孤魂野鬼,这是生命最可怕的事情。

  时光不居,斗转星移。今天,用以支撑树干的一个个石柱,已经深深地嵌入古柏的肌理,如同郑氏家族的家规祖训,早已深深地渗入郑家后人的血脉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家国同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合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开封,中国六大古都之一。

  众多的海内外游客,在饱览了古城名胜之后,一定会去品尝“开封包子”。

  开封包子有名,传说和宋徽宗时期的一个厨娘有关。

  据宋代文言逸事小说《鹤林玉露》记载:开封城内有个老板,听说太师蔡京府 “包子厨房”里的一个厨娘回家了,正在重找东家,马上派人把她请到了家中。没料想,那厨娘竟然说她不会包包子,她只是太师蔡京府上‘包子厨房’里专门切葱丝的!

  蔡京,先后四任宋朝宰相,在任时间长达17年。此人极善政治投机、舞弄权术。擅长书法的蔡京逐步得到了在书法、绘画方面颇有造诣的宋徽宗的赏识。

  蔡京凡事讲排场,怂恿宋徽宗竭尽四海九州的财力来满足自己享乐。同时,作为“六贼之首”的蔡京,在欺上瞒下的前提下,改盐法、茶法,铸当十钱,大兴“花石纲”之役。每一项新法,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是以皇帝喜好为要!至北宋晚期,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蔡京不仅自己官德败坏,还与其家人及门徒狼狈为奸,一起祸害朝廷。《宋史》曾这样记载其家风:“……见利忘义,至于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暮年即家为府,营进之徒,举集其门,输货僮隶得美官,弃纪纲法度为虚器。患失之心无所不至,根株结盘,牢不可脱。” 这样一个高门大户,以其反面“示范”效应,不仅败坏了整个官场的仕风,而且带坏了社会的民风。国家法度尽毁,一派末世景象。

  “久恶之家,必有余殃”。宋钦宗继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蔡京虽携带大量钱财,但是他的奢靡误国招致沿途百姓反感,虽身怀巨款却买不到东西,最终,饿死于潭州。蔡京的八个儿子,蔡倏早亡,蔡攸、蔡翛被诛,其他儿孙均被流放到边远州县。

  今天我们回看北宋一朝,其实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整个宋朝的灭亡,灭在政治腐败、结党营私;亡在苟且偷安,及时行乐。然而,无论在政治尚属清明的和平年代,还是在劲敌入侵、国将不国的危难时刻,总有一批仁人志士怀揣济世之心,“先忧后乐”“沙场点兵”,留下泣血誓言,振聋发聩!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弃疾大概在中年被罢官的时候,人生最低谷,长达15年被罢官的时候, 写下了著名的《破阵子》和《西江月》两首词,前后。《破阵子》就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写得何其豪壮!他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所有的理想都没实现,痛苦吧,大痛苦,大悲痛,可是他放下了吗?他不肯放下。他到临终之前,孩子围在他身边,听他要讲最后生命遗嘱的时候,他突然回光返照,从床上一下子坐起来,指着北方大喊三声:“杀贼!杀贼!杀贼!”然后吐血而亡。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在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

  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的理解,不仅仅是继承了中华民族关于“家国同构”的观念,同时还在彻底否定了古代皇权政治家天下的基础上,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立党立国的宗旨。在家风问题上,共产党人不仅深谙“家风连着民风,齐家才能治国”,更深知共产党人的家风如何,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否有效,执政基础是否牢固,甚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郦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就是这种内在的价值彰显、鲜明,成为每个党员的共识,我们身上的担当,我们以天下为己任。

  1967年4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专门向领导干部推荐《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此文在论及众诸侯没有一个子孙三世保王位的原因时说:“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他要求干部子女要修身养性,自强不息:“靠毛泽东不行,还是要靠你们自己去努力、去奋斗。”

  卜宪群(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毛主席是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他经常思考如何能够使我们的党和国家防腐拒变,保持人民政权的纯洁性的问题。他早在1944年,为纪念张思德,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核心理念。解放后,毛主席也是非常重视教育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忠诚为群众服务,绝不能做骑在老百姓头上的“新贵” 。

  这是一段美国战地记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中国战场拍摄到的影像资料,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军队在收复广西北部重镇柳州后,将士们举行入城式的罕见画面。

  1945年6月30日,一个满身战尘的中国将军终于使他的战靴踏上了这座曾被日军蹂躏的城市,他就是中国军队第46军军长韩练成。

  韩练成,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曾在1930年中原大战中,救过蒋介石的命,后被蒋经国称为共产党在“总统身边隐藏时间最长、最隐秘的隐形将军”。

  1946年6月国共内战爆发,韩练成带领国民党第46军从广西调往山东,准备与山东解放军进行决战。1947年1月28日,韩练成赴徐州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军事会议,返回后迅速将国民党鲁南作战计划传给华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据此计划制订了莱芜战役实施方案。

  莱芜战役,华东野战军粉碎了国民党军南北夹击计划,使国民党在鲁南的攻势顿挫,被国民党战史称为:此次作战,实为双方在主战场胜败之转折点所在。莱芜战役,国民党军在四天内损失七个师、五万余人,开其大兵团被歼之例,为国民党发动内战以来空前之失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莱芜所造成之最大损失,实为国军无上之耻辱。”

  当战争的硝烟散尽,这位由周恩来总理介绍,没有办理入党手续的共产党员、“隐形将军”,最终成为新中国的开国中将。

  1955年授衔前,周恩来总理曾征求过韩练成的意见,韩练成明确表态:“和平建国,我就该功成身退了,还争什么上将、中将?我干革命本来就不是为着功名利禄。”

  的确,韩练成虽出身贫寒,但他不是由一个贫苦的劳动人民直接参加革命队伍的,更不是因为兵临城下、走投无路而临阵倒戈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韩将军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阵营呢?

  带着这一疑问,韩练成的儿子韩兢穷其半生,在寻访父亲历史的过程中探求答案。

  韩兢(韩练成之子):(19)84年的时候我父亲去世,我就琢磨,我说大家都不清楚这咋回事,我说我就(想)搞清楚到底他是怎么回事。我以为三年肯定弄完,没想到一辈子。

  沿着父亲的足迹,韩兢考察遗址、寻访当事者,不放过任何一个历史细节,最终他将聚焦点固定在了1942年……

  那是抗战的相持阶段。作为职业军人的韩练成,正是在这一段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国战场上,只有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救国的方向。他认为,军人的天职是为国作战,他要跟那个坚决抗战的政党走。

  韩兢(韩练成之子):这是他当年的认识,就这个方式是救中国的方式,那么他又见着了周恩来,所以他走向革命,这个东西是从脑子里头来的,而不是那个因为我穷了,或者因为我受到排挤了,或者因为我受了气,然后我不跟你国民党干了,我找共产党去,不是这样。

  “受信仰所使然”。这句周恩来总理当年给予韩练成将军的评价,让将门之子豁然开朗:是信仰的力量,让父辈那一代人谱写了历史的慷慨壮歌,续写了中华民族的血脉精魂,让无数后来者呼吸到了家国情怀的英雄气息。

  水打山崖,风过林海。家国情怀在奋斗中淬炼,在自律中升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行的足迹,构成了一个国家为强大而探索的精神史,也构成了一个民族为复兴而奋斗的心灵史。

  清明时节,细雨霏霏。河南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祭奠的人流不绝如缕。

  张继焦(焦裕禄纪念馆馆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来到焦裕禄烈士墓前,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的光辉业绩。

  这位组织主持祭奠活动的人,叫张继焦,他就是这张曾经令无数人为之动容的照片中的小男孩。

  张继焦,原名张徐州。1963年冬季,在基层走访调查的焦裕禄发现他因病生命垂危,迅速送他到了县医院。张徐州被救出院后,不知该如何感谢焦书记救命之恩的张徐州父母,为他改名张继焦。

  张继焦(焦裕禄纪念馆馆长)我父亲把我扛到村外准备扔掉的时候,碰到了查风口、探流沙访贫问苦的焦书记他老人家,是他老人家给了我一条命,是他老人家把我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1962 年冬,来到兰考的焦裕禄率领干部群众种植泡桐,整治“三害”,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了良田。1964年,身患肝癌依然关心兰考人民冷暖的焦裕禄病逝于郑州。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穆青等人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播发这篇报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失声痛哭,造成中断播音10分钟的事故,此为业内闻所未闻之事。

  两袖清风来去,就是这样一位对百姓对人民一往情深、“父老生死系”的县委书记,对家风的要求在普通人眼里近乎严苛。

  “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2014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重访兰考时,会见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对焦裕禄的长子焦国庆说:“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看白戏’的故事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至今,焦裕禄的长子焦国庆仍然记得小时候看“白戏”,被父亲勒令补票的事儿。

  焦国庆(焦裕禄之子):当时通信员说:你们看戏不看戏,当时我们刚搬去,也不太熟悉情况,看戏就看看戏呗,通信员打开门,领着就进去了,进去以来就在那个第三排那儿座位上坐下了,完了以后,到了十一点多钟的时候,戏快演完的时候,通信员就过来了,把我们又给领回去了。当时正好我父亲没有休息,他晚上开会,开很长时间会,他一看我回去了,问你们干啥去了,我说看戏去了。他说谁给你的票?我说没有票,是通信员叔叔给我们领进去的。他说那可不行啊,演员也是劳动啊,以后可不能去了,给你两分钱,你明天给人家送去。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焦裕禄身后,焦家人个个生活简朴,为人清正,让人敬佩。这不仅源于焦裕禄在世时的言传身教,还在于焦裕禄的遗训:“要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作为家规,焦裕禄妻子徐俊雅几十年一直坚守,反复叮咛孩子们。这样的坚守和叮咛,在风雨沧桑中暖化了孩子们的心灵,塑造了焦家人的精神风范,让焦门家风初心盎然。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焦裕禄以其清白为人、一尘不染的家风,诠释着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家国情怀,镌刻着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

   萨苏(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谈家风的传承,又有一种凤凰涅槃的感觉,原因是革命者的家风,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家国情怀的范围,这是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革命者的家风它实际上是把“国”字放在了“家”字的前面。这样就超越了“退而独善其身”这样的窠臼,从而有了一种“众人解放我解放,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情怀。

  “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

  2012年12月4日,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不到20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立规矩开始,由作风建设切入,从最高领导层做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再塑党的作风的“第一行动”。

  作风连着家风。2015年10月,“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王新宏(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所以我觉得总书记这“三注重”说得就很明确了,怎么搞好家风建设,首先得重视家庭。

  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系上品性的“第一粒扣子”,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家国情怀世代流淌,绵延不绝,凝聚成岿然不动的民族精神。

  大江流日夜,慷慨梦未央。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有机统一,是“家国天下”情怀的集中体现。中国梦顺应并推动家、国、天下内涵的发展,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凝结成为一个共同体,以国家富强支撑民族振兴,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动力。

   【学生朗读《郑氏家规》】: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

>>><<<